为什么“收益越高,风险越大”这句话只对了一半
首发于“人神共奋(ID:tongyipaocha)”微信公众号
每周二原创:职场学习类干货
每周五原创:解读经典,笑看职场
声明:这篇不是广告软文,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产品,大家也不要问我。这篇文章讲的是投资理念,产品会变,有了正确的理念,随时都能找到新的好产品。
1/6
为什么理财投资能力对你很重要?
大部分人的职业发展在35岁后进入瓶颈,薪资增长会放慢,但资产已有了相当的积累,所以投资能力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将逐渐超过工资收入。
假设你的月薪是3万,你朋友的月薪是2.5万,你和朋友的可投资资产都是200万,但你买4%的理财,而朋友投资的年化收益是7%,你们的实际收入是一样的。而随着资产的增长,你的收入将渐渐落后于你的朋友。
那很多人会说,35岁之前就不需要投资理财了?
应该说,这个阶段主要靠工资增长,投资对你个人资产的影响不会太大。不过,最基本的理财方法几乎不占用什么精力,虽然本金有限,但积累下来,也可以做到买房多付2万首付,结婚升级到欧洲十国,生孩子请得起高价月子保姆,幼儿园可以上私立双语的……,何乐而不为呢?
而且,理财是一种意识,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,你不能指望35岁后无师自通。
2/6
理财收益的合理目标是什么?
理财的目标分两类情况,第一类是没有房贷的人,这一类人目标的下限就是四个字,跑赢通胀。
别以为简单,国家公布的物价指数,食品占了大头,全是日常消费品,这种消费结构是最低生活阶层的。收入高一点的,教育、健康、旅游、住房、娱乐,哪一样不比CPI涨得快?
而且还有另一种“通胀”:维持或提升社会阶层所需要的“消费升级”。
比如说,电子产品价格虽然不断降低,但你拥有数量却在不断增长——你拥有的越多,你想要拥有的也越多,这也是一种通胀,欲望的通胀。
到底是多少呢?下限是“无风险收益”,逻辑也很简单,所有人都能得到的收益,必然影响实际消费水平,最终体现在物价上。
目前的“无风险收益”就是银行理财这一类收益,大约年化4%。
注意这是下限。你的消费阶层提升的越快,理财目标也就越高,所以最好不要低于6%。达不到,你的钱就在贬值。
第二类是背了房贷的。
表面上看,房贷给你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压力,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,它有双重性。
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,负债又是“杠杆”,用少量自有资金去撬动大笔资产,结果是双重性的:
首套利率差不多在6%左右,很明显,贷6%的款,买4%的银行理财,你是在为银行打工,会恶化你的资产状况,还不如别理财,一有钱就还一笔贷款本金,
如果贷6%的款,投资收益在8%以上,银行就在为你打工,为你的“消费升级”买单。
房贷是一般人这一辈子所能借到的利率最低的最大一笔贷款,这就是有投资能力的人买房子一定要贷足款的道理——不是他们缺钱,而是在把房贷作为人生杠杆,实现资产超越。
综合两种情况,可用于理财的资金(指扣除房产汽车等之外的个人或家庭资产)整体收益率在8%以上,不低于6%,是一个能保住你的社会阶层的目标。
想要达到6-8%的年化收益,除非你是千万身家,有专业渠道打理,否则,你必然要配置一定的以股票为投资标的的偏股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。
很多人习惯把银行存款、银行理财、支付宝看成“基本无风险”的理财,想要利率高一点,基本上都有风险。所以很多人一听到“股票”就要摇头:“我不投,这是有风险的”。
非常遗憾,这种对“投资风险”的理解是错误的。
3/6
为什么收益高的,风险不一定大?
大部分人在一开始理财时,总抱着一个观点,“哪怕没有利息,我也不能承受本金的损失”。
本金没有损失,就真的没有损失吗?换个思路,想一想前面关于“通胀”的分析,这些“无风险理财产品” 因为利率基本固定死了,其实是在一天天的贬值,所以应该叫“100%的贬值风险,但幅度很小”。
相对而言,那些涉及股票的基金,应该叫“有一定概率亏损,但幅度较大”。
不过,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说人有一种“风险厌恶”的心态,宁愿承担肯定发生但小额的损失,也不愿承担不确定但金额很大的损失。
应对“风险厌恶”,我们可以换个思路,如果某一样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分布如下:
投资1年以内,亏本的概率为50%,收益不确定;
投资1年,亏本的概率为30%,收益不确定;
投资3年,亏本的概率为10%,总体年化收益在4-10%之间;
投资10年,亏本的概率为3%,总体年化收益在6-8%之间;
这样的产品你敢买吗?
你肯定会说,如果有一笔10年内不用的钱,那当然可以投啊。
上面的亏损概率数据就是定投A股指数基金的历史回测。
而收益数据来自易方达沪深300指数基金定投,以2019年5月的价格往前倒推,只要定投5年以上,收益率几乎固定在6-8%之间。
指数基金定投就是长期、持续、小笔买入某一个固定的指数基金,可以避免你的收益因为某一个时点的成本过高而受影响。
所以“收益越高,风险越大”只对了一半,它在大尺度上有效,但在5%-8%的合理收益区间,并不成立。在这个区间内,你有两样提高收益同时降低风险的利器:“拉长时间”和“分散投资”。
为什么时间越长,亏损的概率就越小呢,指数基金定投又为什么能让收益率固定呢?我们还是要进一步理解“亏损”这两个字。
4/6
亏损是如何发生的?
投资亏损的风险有两种,一种叫相对亏损,一种叫绝对亏损。
【绝对亏损】
绝对亏损就是亏的钱有生之年都回不来了,比如因为p2p跑路亏掉的钱,创业失败亏掉的钱,炒ST股被退市亏掉的钱。
任何投资都有可能造成绝对亏损,很多人认为债券的风险很低,但去年很多买单一债券的人血本无归,眼睁睁地看着价格从100元跌到几块钱。
避免无法挽回的绝对亏损的办法就是“分散投资”,一个是标的分散,一个是买入时间分散(即定投)。
股票型基金投入几十家上市公司,定投可避免大部分的绝对亏损。而指数型基金投资最分散,买的又都是最好最稳定的头部公司,定投的绝对性亏损的风险基本为零。
有人要说了,为什么我们周围还是有很多人买基金亏钱呢?
【相对亏损】
买基金造成的亏损基本上是相对亏损,主要是下面两种情况:
第一种情况:看到股市很好,周围买基金的人都赚钱了,自己也买进,结果刚赚了一点,股市就开始往下跌,心理压力加大,再跌到亏10%,受不了了,觉得这个股市就是骗人的,基金也是骗人的,回头一刀割了。
第二种情况:明年自己要买房了,手头上有一笔首付,看见股市行情不错,隔壁的王二傻子都赚钱了,想想自己也没时间炒股,就买个基金吧。结果买进去就被套了。一晃一年过去了,眼看着房子要付首付了,只能认赔出局。
所以买基金基本上遇到的都是相对亏损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浮亏”,本质上是波动的风险。
有人说指数基金定投可以降低风险,既对也不对,定投降低的是波动性,但波动风险正是投资中最大的风险。
第一种波动的风险,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是你的心在动。
第二种波动的风险,是短钱长投,期限错配。
解决的方法很简单:合理的资产配置。
5/6
如何合理的配置风险资产?
配置原则有两个:
原则一、总体收益率符合自己的理财目标
如果你的收益目标是6%,那么除掉5%的无(微)收益的资产(保险、家庭日常消费品和备用金),50%投入银行理财,指数基金20%定投25%整投的基本模型,就可以达到。
如果你的收益目标8%,那大部分都要配置在指数基金上。
原则二、合理用途的钱投入相应期限的投资品种中
随时要用的钱:放在支付宝一类即时到账的货币型基金内;
一年左右大额开支对应的钱:买银行理财产品;
三年左右大额开支对应的钱:视当前股市估值按一定比例分配在银行理财产品和上证50指数基金之间;
五年以上大额开支对应的钱:投入波动较小的指数型基金,比如上证50、中证100;
持续固定的工资性收入:投入宽波动的指数基金定投,比如中证500
可从这两个原则可以发现,限制投资收益的最大因素是投资期限,有没有办法突破呢?
假如你三年内买房,你肯定希望到时候能首付的钱能宽裕一点,想要在某个投资限期内,提高收益,主要方法涉及“何时卖出”、“不固定金额的定投”、“主动型基金”等定投增强型方法。
这就要求你必须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,掌握超额收益的投资技巧。如果大家有兴趣,我会写一个“进阶版”的续篇。
6/6
指数基金投资的本质是什么?
下图是985毕业生去向最多的公司:
除了华为等少数公司外,绝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,一半是在A股,一半在港股美股。
只有极少数读书很好的人才有幸进入上面的公司,其中极少数能力卓越者才可能走上管理职位,但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投资,成为它们的小股东,分享这些公司的利润。
所有的股票型基金最终都是投资到上市公司的股权当中,从长期来看,股票的价格取决于公司业绩的增长。而指数由于“定期淘汰”的编制机制,更是包括了大部分当今中国业绩最好的、发展最快的行业龙头或细分市场隐形冠军。
所以,买指数基金就是买中国最好的资产,就是赌国运,赌中国未来10年、20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
就算你对国运没信心,你还可以定投代表全球最好的企业的海外指数基金嘛。
如果你还能用定投来“熨平”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,那么指数基金是最好的投资品种,没有之一。
与“投资理财”相关的文章
人神
共奋
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